首页 互联网 正文

黄庭坚草书满纸云烟、仙气缭绕、气势磅礴、令后人难以企及

2023-06-01 19:32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2728
巧写人生学院  巧写人生学院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黄庭坚早年学书法并不得法,从与米芾、苏东坡等人都学过周越,书风俗气未脱,直到黄庭坚见到了张旭与怀素高闲等人的真迹之后,在加上自己在荡桨时候的感悟,悟出了一套比肩与唐代的“荡桨笔法”,这种方法写出来的草书霸气侧漏,气魄瑰伟,令后人难以企及!这完全体现在他的晚年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




这件作品乃是他悟出笔法之后的作品,满纸云烟,仙气缭绕。正文有16米多长,是书法史上最长的一件作品了,这件作品如今藏于美国的一家博物馆。普通人想见一面而不可得,非常可惜!这字充满了杀气,堪称千古等字!


此作据考证乃是黄庭坚创作于宋哲宗的绍圣二年,这一年是公元1095年,黄庭坚已经是天命之年了!

黄庭坚的草书有着时代的特色,在继承晋唐遗脉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己的品格,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表达在了书法当中!这种独特的生命气质,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看一下放大作品;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


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


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


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


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


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


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


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


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


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於是王召见蔺相如


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


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


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


相如曰:“王必无人,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


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於是遂遣相如奉


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


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


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


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


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


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


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


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


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


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


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


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


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


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


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


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


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


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


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


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


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


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


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




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


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其后与秦王会渑池,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有攻城野战



必辱之。”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舍人相


与谏,请辞。相如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


与谏,请辞。相如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今之视廉将(此处大段删节原文)军,孰与秦王?顾强秦不敢加



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


黄庭坚 - 书法的特点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那样,的确显得难看。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

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瓮牖间评》卷四)。

四、撇改为点,蹙写上收:

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书的明显特点,但黄书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诗送四十九侄帖》,《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参”字,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态,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书的又一特点。

五、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黄州寒食诗卷跋》中的“兼”字,《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潇洒飘逸,表现为“动”,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六、不泥古法,得笔外意:

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凤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书”)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山,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我个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黄庭坚的草书已超过张旭和怀素。另外,苏东坡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生活阅历、文章学问等方面来说,黄庭坚远比旭、素丰富和渊博。

欢迎喜欢本篇的朋友在下方关注、评论、点赞      V:13393588357


责任编辑:xiaoxiwang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科技报"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简介|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网站地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