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正文

院士领衔!中国原创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首次亮相国际论坛,获全球赞誉

2024-08-16 16:17   来源: 科技报    阅读次数:3503

      生物材料,是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或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同药物一样是保障人类健康的必需品,是医疗器械产业的基础。我国将保障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地位,高度重视生物材料的发展,近十余年来,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已跨入国际先进水平,处在产业面临爆发式增长的前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力推手。

      8月9日至10日,“2024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国际学术论坛”在成都圆满落幕。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欧洲、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及地区生物材料领域的世界著名专家,共同研讨、审视生物材料科学与产业的现状、前沿及发展趋势和重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兴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赵宇亮,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医学院院士Nicholas Peppas,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院士Robert Langer、Kristi Anseth以及美国国家工程院、医学院院士Cato Laurencin、Antonios Mikos、Kam Leong等13位世界顶尖专家受邀参会并作报告;近百位中青年专家在圆桌会议上发言探讨;国内外5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会议期间,张兴栋院士团队分享了《组织诱导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讲述了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在心血管组织修复再生领域的应用,首次将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这一中国原始创新的生物材料推向国际学术舞台,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基础研究坚实 创新应用可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赟博士在圆桌研讨会上,就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应用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剖析。他表示,胶原蛋白作为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作人体的“生命支架”。而利用先进的生物合成技术精准模拟并制备出具备人体天然胶原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生物材料,一直是全球科研领域竞相探索的热点。


      中国科学家采用多模态的研究形式,通过光镜、电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A型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结构、功能、序列等特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该材料具有和人天然胶原蛋白一致的结构和功能,补充到人体,可以模拟和替代受损的细胞外基质,使细胞更好地行使修复再生功能。

      正是基于这样的生物学特性,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将其应用在妇科、心血管、皮肤等多个领域,相关成果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最新成果发布 引领行业前沿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兵教授分享了心血管材料与器械开发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基于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新材料研发的心血管支架和抗心衰水凝胶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评价。


      王云兵教授表示,胶原蛋白为细胞外基质(ECM)的核心成分,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骨架,支撑细胞功能表达的平台,并具备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的性能,在组织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伤口愈合、骨骼和神经再生等。遗憾的是,胶原天然的致血栓特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心血管植介入材料及器械中应用的可能性。


      中国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Ⅲ型胶原蛋白(rhCol Ⅲ)采用先进的结构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精心定制,具有增强的细胞粘附活性和抗凝血特性,这归因于人源化Ⅲ型胶原的高粘附片段(Gly-Glu-Arg(GER)和 Gly-Glu-Lys GEK)和绕过了可能诱导血小板黏附和活化的羟脯氨酸(O)序列。因此,具有rhColⅢ涂层(无药物)的支架涂层可以对支架植入后复杂的微环境产生多种作用,并且心血管支架上的无药物涂层可以降低LST风险,抑制ISR,促进血管新内膜愈合。负载定制化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的注射用水凝胶,通过联合抗凋亡、抗炎和促血管重构机制,在加速受损心脏修复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材料打破了传统胶原蛋白用于心血管的局限性,为心衰治疗开拓了新方向。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对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新材料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达了与中国科研团队合作的浓厚兴趣。此次论坛不仅促进了全球生物材料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为中国原创的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国际化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刘明德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科技报"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简介|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网站地图| sitemap|